儿童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与病程特点全解析
来源:贵阳中康皮肤病医院 发布时间:2025-11-24
儿童急性荨麻疹是儿科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,以皮肤黏膜出现暂时性风团、血管性水肿为主要特征,常伴瘙痒,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。近年来,随着环境因素变化和生活方式改变,儿童荨麻疹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。根据《中国荨麻疹诊疗指南(2022版)》数据显示,我国儿童荨麻疹患病率约为7.9%,其中慢性自发性荨麻疹(CSU)占比达15%-20%。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,其病因、临床表现及治疗反应与成人存在显著差异,临床诊疗需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。
儿童荨麻疹的发病具有明显年龄差异,婴幼儿期(0-3岁)以急性荨麻疹为主,学龄前期(4-6岁)发病率达高峰,青春期后逐渐接近成人水平。一项覆盖全国12个省市的多中心研究显示,6岁以下儿童急性荨麻疹占比超过80%,常见诱因包括感染(病毒感染占62.3%)、食物过敏(18.7%)及药物反应(9.2%)。慢性荨麻疹则以学龄期儿童多见,男女发病比例约1:1.3,50%以上患儿病程超过6个月,其中20%可持续2年以上。
感染是儿童急性荨麻疹最主要的诱因,尤其是病毒感染。在0-3岁的婴幼儿中,感染因素占比高达68.5%。常见的病毒包括感冒病毒、人类疱疹病毒6、7型等,这些病毒感染后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,导致荨麻疹的发生。此外,幽门螺旋杆菌等细菌感染在儿童中也较为常见,也是诱发急性荨麻疹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食物过敏是儿童急性荨麻疹的另一个重要诱因,占比18.7%左右。常见的致敏食物包括海鲜、鸡蛋、奶制品、坚果等。需要注意的是,食物过敏引起的荨麻疹通常在进食后较短时间内出现,且症状较为明显。此外,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、色素等也可能诱发儿童急性荨麻疹。
药物反应也是儿童急性荨麻疹的诱因之一,占比约9.2%。常见的致敏药物包括阿司匹林、青霉素等抗生素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有些药物可能在停药后几天才发作,容易被忽视。
接触性过敏原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,如花粉、宠物皮屑、尘螨等。这些过敏原通过呼吸道或皮肤接触进入人体,诱发免疫反应,导致荨麻疹的发生。在春秋季节,花粉浓度较高,是儿童急性荨麻疹的高发时期。
物理刺激也是儿童急性荨麻疹的常见诱因,如冷、热、日光、摩擦、压力等。例如,有些儿童在吹冷风后会出现风团,腰带、手表压迫处会出现肿胀,紫外线照射后会诱发胆碱能性荨麻疹等。这些物理因素引起的荨麻疹容易被忽略,需要家长和医生特别关注。
儿童急性荨麻疹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突发的风团,呈鲜红色或苍白色,大小不等,形态不规则,可融合成片,伴有剧烈瘙痒。风团通常在24小时内消退,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发生,此起彼伏,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心慌、烦躁、恶心、呕吐,甚至血压降低等过敏性休克症状。当累及消化道时可有恶心、呕吐、腹泻和腹痛;累及喉头和支气管时可导致喉头水肿,出现咽喉堵塞感,气促、胸闷、呼吸困难,甚至窒息等。如伴有高热、寒战、脉速、白细胞增高等全身症状时,要考虑由急性感染因素引起。
儿童急性荨麻疹的病程通常较短,大多数患儿在数天至1-2周内痊愈。但也有部分患儿会反复发作,病程超过6周,发展为慢性荨麻疹。慢性荨麻疹患儿的风团时多时少,有的有时间性,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,有的则无一定规律。
对于儿童急性荨麻疹的诊断,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。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时间、症状特点、可能的诱因等,并进行体格检查。对于怀疑过敏引起的荨麻疹,可进行过敏原检测,如特异性免疫功能检查,重点是对B-细胞各类抗体及各种免疫球蛋白测定,有IgG、IgA、IgM及IgE测定等。
儿童急性荨麻疹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、抗过敏和对症治疗。首先要阻断过敏原,回忆发病前接触的食物、药物、环境等因素,避免再次接触。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,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,如氯雷他定、西替利嗪等,这些药物疗效好,副作用少,安全性高,适合儿童使用。对于症状较重的患儿,如出现喉头水肿、呼吸困难、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症状时,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,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。
此外,中医外治疗法也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,如中药熏洗、耳尖放血等。中药熏洗可选用牡丹皮、白鲜皮、金银花、野菊花、紫草、地榆等中药煎水待微温后洗浴,帮助止痒,缓解荨麻疹症状。耳尖放血则需要由专业人员操作,消毒后针刺耳尖挤出2至3滴血。
在日常生活中,家长应注意预防儿童急性荨麻疹的发生。首先,要注意饮食卫生,避免食用容易引起过敏的食物。其次,要保持室内环境清洁,定期通风,减少尘螨、花粉等过敏原的浓度。再次,要注意气候变化,及时增减衣物,避免冷热刺激。最后,要避免儿童接触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和化学物质。
总之,儿童急性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,病因复杂,临床表现多样。家长和医生应密切配合,及时诊断和治疗,避免病情加重或发展为慢性荨麻疹。同时,要加强预防措施,减少儿童急性荨麻疹的发生。





